1937年8月9日,日本驻上海海军陆战队中尉大山勇夫带着一名士兵,开着军车在上海横行。到虹桥机场时,他们被中国宪兵拦下。大山不仅拒绝配合,还拔枪威胁,想要强行闯入。中国宪兵当即鸣枪示警东方财富配资,附近国民党军队误以为日军要挑起事端,随即开火,将这两名嚣张的日本人当场击毙。
日本随即借机发难,四天后发动了著名的淞沪会战。战火迅速蔓延,位于上海与南京之间的江阴要塞成为关键防线。中国军队在这里死守,拼死阻击日军,为南京和长江下游的物资与人员转移争取了宝贵时间。这一战,也成为中国十四年抗战中极为罕见的海陆空三方立体作战,战况惨烈。
江阴自古就是兵家必争之地,北临长江,南望太湖,地势险要。民国初年,这里的要塞因军阀混战而年久失修,但蒋介石定都南京后,为了首都安全,投入大量资源重建要塞,配备了洋炮、堡垒和现代化设施。甚至海军的电雷学校也设在此处,使得江阴要塞一跃成为全国最重要的军事屏障之一。
展开剩余80%1937年7月28日,蒋介石在南京的最高国防会议上决定封锁长江,阻断日军舰艇和日侨撤退的通道,同时作为外交筹码。国民党海军随即启动“沉船封江”计划,在江阴布防,准备阻止日军溯江而上。陈绍宽将军下令摧毁航标与灯塔,让日舰难以导航。随后,49艘中国军舰集结江阴,这是自甲午战争以来中国海军规模最大的一次动员。
然而,中日海军实力悬殊。当时中日舰队总吨位比例为1比30,中国仅有“宁海”“平海”等少数轻巡洋舰,多数是小炮艇和老旧舰船,而日本拥有航母、战列舰和重巡洋舰。如果正面对抗,中国海军根本不是对手。
1937年8月12日,首批28艘老旧舰只自沉于长江,用残骸阻断日军航道。次日,淞沪会战爆发。日军在上海前线火力全开,江阴要塞自然成为他们眼中的心腹大患。日方认为,中国舰队威胁了他们的江面行动和空中作战,必须予以摧毁。
8月14日,中国海军小艇夜袭日本旗舰“出云号”,重创其舰尾并击沉趸船一艘。这次袭击轰动世界,《扬子江上的战斗》成为国际媒体报道焦点。中国空军也连续三天轰炸出云号,鱼雷艇伪装渔船夜袭,进一步打击了日军嚣张气焰。虽然损失惨重,但极大鼓舞了国人信心。
随后日军转向空袭。8月21日东方财富配资,中国护卫舰“永健号”被炸沉,拉开了空中围歼的序幕。9月20日起,日机大规模轰炸中国海军,目标直指“平海”和“宁海”两艘主力舰。
9月22日,日军动用航母“加贺号”出击,百余架飞机扑向江阴。中国军舰迎战,官兵坚守阵地。炮手周兆发在手臂被炸伤后仍坚持操作炮台,直至牺牲。9月23日,“宁海号”沉没,击落敌机5架;9月25日,“平海号”也在弹药耗尽后沉入江底,战前击毁敌机5架。中国官兵浴血奋战,誓死不退。
随着“宁海”“平海”相继牺牲,其他舰艇也相继自沉,避免落入敌手。至此,中国海军几乎全军覆没,只能弃舰登岸,改编为炮队继续坚守。
11月30日,中国岸炮群击退日舰,使敌仓皇而逃。但随着淞沪会战失利,江阴孤立无援。12月1日,中国守军奉命撤离,江阴要塞陷落。同日,日军攻向南京,随后制造了惨绝人寰的南京大屠杀。日本舰队还向江岸逃难的平民与败兵疯狂开火,成为屠杀的重要帮凶。
江阴海战中,中国海军虽惨烈牺牲,但击落日机二十余架,击沉击伤敌舰十余艘,战果远超甲午时期的北洋水师。虽败犹荣,他们用生命为七十万友军赢得转移机会,粉碎了日本“三个月灭亡中国”的狂妄幻想。
德国顾问法尔肯豪森亲眼目睹这场战斗后,感叹道:“这是自一战以来我见过最激烈的海空大战。”
江阴保卫战虽以失败告终,但中国军民展现出的顽强斗志和誓死抗敌的精神,筑起了一道钢铁防线。这段历史提醒我们,只有建设强大的海军,才能避免“落后就要挨打”的悲剧重演。
发布于:天津市贵丰配资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